今天是:

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发布日期:2020-11-12

​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调查与分析陈  莉 黄怡(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610066)摘要:本文在文献分析及质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信效度合格的问卷,多阶分层抽样,对四川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进行调查,发现:69.54%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并已开始多方面的准备;76.2%的在校生认为创业非少数优秀分子的特权,赞同人人可创业;重点高校学生创业意愿明显高于一般高校学生,但不同...

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黄怡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610066

摘要:本文在文献分析及质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信效度合格的问卷,多阶分层抽样,对四川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进行调查,发现:69.54%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并已开始多方面的准备;76.2%的在校生认为创业非少数优秀分子的特权,赞同人人可创业;重点高校学生创业意愿明显高于一般高校学生,但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自评无显著差异;在校大学生各项创业能力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学习能力自评最低,学习能力的不足成为在校生创业能力发展的最大限制。四川省在校大学生整体上表现为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发展的不匹配,不同类型高校有必要根据自己学生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四川省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Sichuan Province

Chen Li

(School of Education ,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Abstract: This study used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ed 4000 undergraduates in Sichuan Province about thei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and found: 69.54% of the survey subjects have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76.2% of the survey subjects agreed that everyone could start an undertaking;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trepreneurial abilites amo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The entreprenesurial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are not balanced and the learning ability is the lowest one according to students' self-evaluated, which has become the biggest restri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trpreneurial abilities for undergraduates.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hat there is mismatch betwee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It is necessary for different college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different entrepreneurial curricul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student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川办发〔201564号文件提出了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高校创业教育如此受到重视,实施效果如何呢?在校大学生如何认识和看待创业?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结构与水平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教育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实效。为此,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对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进行系统调查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基本研究假设的提出

1. 创业

关于什么是创业,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法国经济学家康蒂永最早使用“创业”这一术语,他1734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创业是一种自我雇佣熊彼特在1934年提出创业即创新,创业就是创造和实现新组合的过程,如新产品、新流程、新市场、新组织形式、新供应源组合等,这一观点至今广为接受;创业主要指新组织、新企业的建立创业就是创造一个有“利润”的组织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模式,是一种追求机会、整体权衡、具有领导能力的行为这些定义分别从特征、结果、过程、动机等视角来说明什么是“创业”,都有其合理性和解释力。在校大学生是如何认识“创业”呢?这将是本研究需要通过调查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创业意愿:

创业意愿是创业者在创业之前的心理状态。创业意愿的构成要素通常被认为包括理性(目标设定、计划、机会分析、目标指导下的行为等)和直觉(预感、愿景等)两个维度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创业者个人特质(性别、受教育程度、心理特征等)和微观、中观、宏观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两方面。尽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相明确,但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发挥作用,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如何起作用还并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构成要素创业意愿形成的影响因素。

3.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个体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多种任务、承担多重角色”杰弗里·蒂蒙斯总结创业者应具备的特殊品质,认为合理整合资源,识别商业机会和管理创业团队是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钱德勒分析和建构了创业能力及指标,他认为创业者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演绎三个角色的工作,即创业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技术职能方面的角色,创业者要拥有与这三个角色相关的能力才能完成创业由于在校大学生只是潜在的创业者,与创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大多还只是以“潜能”的式存在,很难直接调查、评估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本研究主要调查在校大学生可能形成创业能力的相关能力,如自主学习、计划管理、社会实践等。

4. 创业教育

根据美国的经验,创业教育有商业精英教育和大众普及教育两个方向。本研究只讨论面向大众普及的创业教育。这种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 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 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本研究主要分析学校教育对所有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的影响。

(二)核心概念的本土化界定与研究框架的形成

通过文献研究,对核心概念基本内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又通过座谈、访谈、专家咨询法等质性方法进一步对核心概念进行本土化界定。

1. 头脑风暴,了解大学生关于创业的基本想法。

本研究先后5次在成都市区选择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以4-7个人为一组,组成异质性小组,围绕“你认为什么是创业”、“大学生应该创业吗”、“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你身边的创业者”四个问题进行了开放式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关于创业的认知与态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多样性,如在关于什么是创业的问题上,有这样一些代表性回答:

1)自我雇佣:“我想创业是因为不想给人打工,不想受人管制。”(大二理科男生)

2)自主发展:“我觉得创业就是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做到更好。有一个目标,不需要多大,自己努力做事就行了,当然前提是不能亏损。”(大三文科女生)

3)神圣的事业“我觉得创业是一种很神圣的工作。一般创业的人都好像是比较优秀的人。”(大一文科女生)

4)做自己喜欢的事:“创业吧,每一个年轻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一群在年轻的时候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然后能和一些有共同思想的朋友聚在一起。”(大三理科男生)

在校大学生定义创业的视角多样,但大多是基于自我感受与需求。

2. 进行较大范围访谈,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本土概念,提炼概念的构成要素。

在初步了解在校大学生关于创业的认知与态度后,接下来以滚雪球的方式先后访谈了来自5所高校的39位在校大学生。对所有的访谈资料先后进行开放式编码、聚焦编码后,再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初步形成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可能的构成要素。

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可能构成要素:创业认知;事业成就感;创业情感;创业兴趣;创业准备;创业动机;质疑精神;创业意愿强度。

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可能构成要素: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前瞻性;创新思维能力;团队组织管理能力;人力开发能力;风险评估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决策能力;公共关系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抗挫折能力;自信;坚韧;耐心;责任心;勤劳;质疑精神;乐观;学习能力;技术熟练能力;身体健康;智商;筹资能力;资金管理能力;战略制定能力。

3. 专家咨询。

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将以上构成要素设计成表格,邀请4位具有8年以上青年创业指导的专家进行评分,根据得分筛选出构成要素选项。在向专家反馈评分结果时,4位专家特别强调,大学生的创业准备是衡量大学生创业意愿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社会实践能力也应纳入创业能力的指标体系中去。

(三)调查问卷设计

进一步整理访谈资料、专家评分表和已有研究文献,设计评价指标,编制调查问卷。

1  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创业认知

对创业内涵的认识

对创业条件的认识

对创业的态度

主动性

视创业为“特权”

创业意愿强度

创业意愿的程度

创业意愿程度的变化

创业准备

思想上的准备

资源上的准备

社会实践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能力

计划管理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

团队控制能力

计划能力

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思考能力

创新能力

反思能力

经过多次试调查、问题筛选,获得了一份包括56个问题的调查问卷:问卷检测信度为0.795,达到可信范围;效度检测kmo值为0.741,因子分析的平均萃取变异值AVE值为0.5671,问卷各测量变量对潜在变量的平均变异解释力达到标准。

(四)问卷调查过程

问卷设计完成后,根据区域、高校类型、学科类别、年级、性别进行多阶分层抽样:

首先,区域抽样。假设经济环境是创业意愿的一个影响因素。根据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四川省包括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研究根据各经济发展区的高校数量和大学生数进行比例抽样。

其次,高校类型抽样。985高校 211高校、省重点本科、一般本科、高职高专,不类型高校学生培养模式资源是不同的,本研究假设高校类型对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有影响,并根据各类型高校学生数进行比例抽样。

第三步,学科门类抽样。根据前期访谈,发现学生所学专业对其创业意愿、创业能力,以及可能的创业领域都可能会有影响。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2009年修订版)规定的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大学科门类对在校生进行比例抽样。

第四步,年级抽样。由于在校生不同年级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创业信息都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分年级抽样以了解高校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的历时性影响。

最后,性别抽样。根据前期调查,我们假设性别对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相关。

本次调查共发放4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811份有效回收比例95.28%

2 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情况统计

参数

频数

频率

参数

频数

频率

性别

1743

45.7%

学校所在地区

A地区

2037

53.5%

2068

54.3%

B地区

542

14.2%

年级

大一

1310

34.4%

C地区

430

11.3%

大二

1089

28.6%

D地区

598

15.7%

大三

971

25.5%

E地区

204

5.4%

大四

441

11.5%

学校类型

985

111

2.9%

专业

自然科学

640

16.8%

211

244

6.4%

农业科学

267

7.0%

省重点本科

743

19.5%

医药科学

313

8.2%

一般本科

1517

39.8%

工程与技术科学

1193

31.3%

高职高专

1196

31.4%

人文与社会科学

1398

36.7%

二、问卷调查结果

(一)69.54%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内部分化明显。

根据研究设计,从创业认知、创业态度、创业意愿强度、创业准备四个方面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1. 在校大学生对创业内涵的认知呈多样化,对创业条件的认知存在偏差。

1  你认为所谓创业是指

 2  你认为那些行为属于创业

“你认为所谓创业是指”和“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创业”这两道题都是多选题,目的是调查大学生对“创业内涵”的了解,这两个问题可以相互映证。

如图1所示,所谓创业是指“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无论大小”的选项支持率89.5%,是唯一一个超过50%的选项。相应的,2中“开网店”、“开奶茶店或是精品店”和“发展应用一项新技术”、“自主完成商业任务”都被认为是创业,其中“开网店”的支持率最高。可见,“自主”、“独立”是在校大学生关于“创业”最基本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创业就是创新”的选项支持率不到50%,大部分在校生不认为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和必然要求。

如果要创业,需要哪些关键要素呢?这一题仍然是多项选择。在校大学生认为,如果要创业,所需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为“创业者个人能力”“独特的产品或是服务”“资金”“团队”“人脉关系”“商业机会”“其它”其中,“个人能力”的支持率显著高于其它选项,“资金”“团队”“人脉关系”三个选项有近乎同等的重要性。只有28.7%在校生承认“商业机会”的重要性。按照创业战略大师蒂蒙斯的观点,商业机会与团队,以及创业者的个人能力、资金“资源”一起构成了创业的核心要素。[]可见,在校大学生对创业要素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反映出在校生对市场的不了解。

如果要创业,在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呢?

3在校大学生创业优势                    4  在校大学生创业劣势

“学习能力强,于创新“年轻有活力,不怕失败”这两项“年青人”的特征被认为是最大的优势。“专门的政策支持”也获得了超过一半人的认同,表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宣传较为深入人心。28%的学生认为作为在校生,能够得到学校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只有34.5%的学生认为专业能力是优势。尽管自评不具有专业能力优势,但大多数在校生认为自己不存在专业素养欠缺的劣势。“社会经验不足”被认为是绝对劣势,资金、人际关系等资源方面的不足是重要的劣势。

2. 创业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76.2%的在校生赞同人人可创业,只有27.5%的在校生认为创业是就业难背景下的无奈选择。

如何看待在校大学生创业呢?这一题仍然是多项选择题。

5 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看法

5所示在校大学生创业“是个体对人生规划的实施”的选项支持率最高,81.6%,这与前期访谈时在校生主要从自我发展视角认识创业的情况是一致的。在校生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选项支持率74.7%,表明在校生对自己创业持乐观态度。最后,创业是“就业难背景下无奈的选择”选项支持率只有27.5%,可以认为大多数在校生并不认为就业难的压力会自动转化为创业的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只有31.20%的在校生认为创业是一种赌博或是少数优秀分子的专利(23.80%),相反大多数在校生都赞同普通人也可以创业。

3. 69.54%的在校生有创业的意愿,但受多因素影响呈现出分化特点。

如果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在校创业的态度是积极的,那么有多少人有过自己创业的想法呢?整体来看,69.54%的在校生都有创业的意愿。

3 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分类统计

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比例

性别

男74.01%

女65.76%

年级

大一70.68%

大二65.20%

大三73.12%

大四68.93%

专业

自然科学

76.66%

农业科学75.74%

医药科学

68.49%

工程技术

76.53%

人文社科

59.65%

区域

成都

69.86%

川南

67.34%

攀西

80.23%

川东

63.04%

川西

68.63%

学校类型

985

86.5%

211

80.5%

省重点

73.8%

一般重点

67.9%

高职高专

65.2%

如表3所示:

在性别方面,在校男、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都比较高,其中男生比女生高了近8个百分点。

在年级方面,大三学生的创业意愿最为强烈,但大一新生的创业意愿也非常强,大四学生创业意愿相对比较弱。

在学科类别方面,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最弱,但也超过了一半人数。非文科的各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差别不大。可见,学科类别对学生的创业意愿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在学校类型方面,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学校的层次类型呈明显的直线性关系,越是高层次大学在校学生创业意愿越强。

在学校所在地理区域方面,在校学生创业意愿最高的是攀西地区,成都和川南、川西北地区的差别不大。攀西地区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最高,结合其它问题的调查,我们认为这一结果是与这一地区高校以理工为主有关。在没有其他数据支持下,我们只能推测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影响学生创业意愿的显著因素。

4. 在校大学生普遍有意识地进行创业准备,创业意愿与创业准备呈高度相关。

“我在大学期间有创业的想法”和“毕业之后一定会创业”这两题的得分分别是3.55和3.28,表明受调查对象有较为强烈的创业意愿,至少在思想上为可能的创业做了准备。

在创业的资源准备方面,受调查对象在积极、主动获取信息、资源、条件等方面得分都超过了3分,只有“参加过创业相关的培训”得分是2.08。可以认为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创业意愿,相当多的学生也在自动付出努力做准备,但获得的外部培训支持较弱。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其创业准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4  创业意愿与创业准备的交叉表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创业的想法?

从来没想过

大四

大二大三

大一

上大学前

有意去寻找创业机会

6.5%

53.08%

41.96%

23.2%

25.6%

已经在为创业寻找资金来源

4.2%

61.85%

66.78%

70.6%

41.9%

阅读创业相关书籍

3.7%

47.2%

40.09%

18.2%

19.3%

会去向有创业经验的人请教

5.6%

40.9%

54.9%

67.9%

37.4%

去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渠道程序

6.6%

50.3%

43.38%

23.6%

24.4%

参加过创业相关的培训

2.5%

6.8%

3.84%

4.97%

6.28%

“从来没有想过创业”的学生在创业准备各方面的得分都非常低。无论是否有创业想法,以及无论在哪个年级阶段开始有创业想法,在校大学生接受创业相关的培训都非常不足。“寻找创业资金”是所有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付出最多的创业准备。但在校大学生们在认知层面认为“个人能力”而非“资金”是创业的最重要的要素。可见,在校大学生关于创业准备存在认知与行为上的偏差。“有意去寻找创业机会”和“了解创业的渠道程序”,这两个有可能导向实际创业行为的准备与年级呈显著正相关,年级越高,越多学生着手创业准备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不足是最大的限制

根据研究设计,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实践能力、计划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创业思考能力四个方面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 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整体得分不高,与其接受创业教育的经历呈正相关

对实际创业者而言,识别与把握“机会”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但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实际上接触“创业机会”的可能性非常少。因为“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是市场,只有接触、了解市场才有可能识别、把握机会。在前期质性研究,无论是学生访谈还是专家咨询,都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应是在校生创业能力的必要构成要素,因为参与社会实践才有可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以后识别、把握创业机会积累社会经验与社会资本。其中“我专注于课程学习,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和“我只跟学校里的同学交往,我的朋友都是我的同学”两题反向赋值。

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平均得分3.14,只是刚刚过及格线,而且越需要实际操作的得分越低:信息获取得分最高,为3.30;实际参与社会实践得分次之,为3.25;最低的是社会人际关系得分,只有2.97分,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以身边的同学为主,这是与现实相符合的。

就单个问题来看,“我经常参加社会服务工作”这一问题得分最低,只有2.61分;而“我曾经有过自主赚钱的经历”得分相对较高,有3.47分。这与前面创业意愿调查反映出来在校大学生主要从自我的视角出发认识创业是一致的。当今的市场经济是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的市场经济,不仅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有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企业家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更是基础性的要求。因此,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在社会服务实践中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 在校大学生的管理能力相对较高,但规划能力有待提高

领导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根据文献研究及前期调查,我们主要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计划管理能力来衡量他们的领导力。其中“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作为调查在校大学生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校大学生计划管理能力平均得分3.23,比社会实践能力稍高,特别是“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一项得分为3.95,可见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担任过或大或小的学生干部,都曾经从事过管理的实践工作。与团队控制能力相比,在校大学生的自主规划能力相对较弱。对未来的规划与时间的合理安排要做得更好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未来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而这两方面,创业教育都可以发挥作用。

3.  在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但学习能力自评较低。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与一般创业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正在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系统学习专业领域前人积累的重要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是在校大学生在当下或是将来创业最重要的资本。因此,专业知识技能与自主学习能力是衡量在校大学生潜在创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包括在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成绩、态度、应用等方面,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领域、成就感等方面。

在校大学生学习能力平均得分3.12,其中专业知识的掌握得分3.07,自主学习能力3.16。可见,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学习能力,四川省在校大学生自我评估得分都不高。由于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陈问卷,并不是对在校学生学习能力及专业成绩的客观评价,因此只能说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是太满意。尽管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这一项总体得分不高,但“我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对我以后的创业有重要帮助”这一题平均分有3.85分。说明虽然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太满意,但大多数在校生都认同如果要创业,学好专业知识是很重要的。

在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不足,这一数据结论与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当前大学生普遍有较高的创业意愿,但创业成功率始终没有超过5%,反映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不足。因此,要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习能力是关键,“以学习为中心”是始终要坚持不能偏离的基本原则。

4. 在校大学生创新态度积极,但自主思考能力相对不足。

创新能力一直被认为是创业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构成要素。本次调查主要从自主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对待创新的态度与努力程度来考察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

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平均得分3.33,其中,“我认为创新是人人都可以具备的品质”和“我认为创新是创业的必备条件”两题都得到了3.69的最高分,说明在校大学生对创新的重要性及创新教育的可能性都是普遍赞同的。相对于对待创新的态度与努力,在校大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与能力较弱。反映出在校大学生有创新的意愿,但如果自主思考能力不足将限制且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结论: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度与创业能力不匹配

通过文献研究及访谈、专家咨询等质性研究,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创业意愿由创业认知、创业态度、创业意愿强度和创业准备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创业能力由社会实践能力、计划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的水平程度及相互之间关系则通过系统的问卷调查进行揭示。

首先,69.54%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整体上来看在校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但创业能力平均得分只有3.21(满分5分),每一项得分都不高,特别是学习能力得分最低。学习能力的不足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当前创业的成功率,还有可能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障碍。因此,无论是鼓励在校生创业,还是进行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能力,都应该围绕“学习”这一根本主题。当前各高校里无论是热热闹闹的创业比赛还是此起彼伏的开网店,都不能动摇“学习”的核心位置,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其次,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创业意愿越高,创业能力也越高;反之亦然

图 6 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关系图

如图6所示,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之间,以及二者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创业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中,计划管理能力对创业能力的贡献率最高,而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最低,其中创业能力中的“学习能力”一项对“创业意愿”的贡献率为0.199。可以说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创业意愿有影响,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即创业意愿越强的在校生,其专业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不一定就越好,这中间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时就必要围绕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合理引导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踏踏实实地做好创业准备,而不是仓促地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动。

最后,四川省各类型在校大学生在创业意愿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而在创业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高校层次类型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强烈,高校层次越高学生创业意愿越强;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最低,其它学科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差别不大;年级、性别、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根据本次自陈问卷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性别、年级、学科专业、学校类型、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总之,根据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到四川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较强,且受多因素的影响,而创业能力普遍偏低,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所以我们对创业能力的调查结果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在校大学生真正的创业能力。我们认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或潜力是其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培养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同时,提高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关键,而不是盲目地鼓励在校生开展不成熟的实际创业尝试。

地址:四川成都温江柳台大道555号格致楼 邮编:611130(柳林校区)电话:028-87092562

四川成都光华村街55号 邮编:610074(光华校区)

西南财经大学 版权所有 Webmaster@swufe.edu.cn  

  •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