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李丁副教授在成都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发挥成都在成渝双城经济圈 建设中的核心带动作用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01日 15:53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将成渝推到合作共赢的新起点,这也是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标志。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是打造内陆改革战略高地、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努力实现复工复产 履行好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

虽然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战略部署产生了挑战,但全面理解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是深刻理解国家战略,推进复工复产,按下双城经济圈发展“加速键”的关键。当前,成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复工率达100%。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成都作为中心城市更应勇于担当使命,不仅做到复工复产,更应积极增加工作岗位,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困难。

第一,统筹兼顾抓紧疫情防控,加速复工复产。一是实施“一企一策”“现场蹲点”靠前开展工作。二是完善全市产业链协作配套在线平台,着力推动符合数字化生产关系特点的供应链管控模式创新。三是支持功能区平台企业统一提供租金减免、通勤管理、智能配送等园区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减负赋能。

第二,推动产业生态圈及产业功能区协同布局建设,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优化调整产业功能区。一是优化14个重点产业生态圈,以成都都市圈为重点完善产业生态环境。聚焦1平方公里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促进功能区重大产业化项目及关键核心配套项目率先在核心起步区落地投产。二是在产业功能区的核心起步区打造一体的生产生活服务高品质科创空间,包括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以及社会服务的一体化,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功能区提质增效。三是积极探索在智能导航系统、城市电子展屏、陆空物流枢纽中有机融入产业功能区相关信息。

第三,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运用市场能力。一是依托高能级开放平台协同开展供应链服务,以成都高新航空经济区、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双流航空经济区等陆空枢纽型产业功能区为重点。二是发挥航空和铁路国际门户枢纽生产、集货、配置、运输和统筹比较优势,优化完善物流设施布局。三是引聚“供应链+”企业机构,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提升货物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运用市场能力。

第四,加速打造东部新区新格局。遵循城市开发价值最大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一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东部新区分阶段发展目标,以九大片区综合开发为抓手与起势工程,推进东部新区全面建设。二是加快建设东部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重大设施规划力争达到现代化世界城市水平。

第五,稳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一是科学把握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方向路径。同城化发展,动力源于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内在需求,关键在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切实抓好支撑性引领性的重点任务。如加快交通设施内联外通,建立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共建共享信息服务网络。三是着力形成高效工作体系和强劲推进态势。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等。

找准定位,强化优势,弥补短板

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

成渝两地因行政区划的原因,两地在经济圈中既有协作,也会有竞争。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找准自身定位,强化优势,弥补短板,带头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速实现高效分工与协同整合。

第一,创新提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2018年成渝城市群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8%,低于长三角城市群的2.8%、珠三角城市群的2.6%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3.3%。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来看,成都相较于成渝经济圈的其他城市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具有领先优势。成都应进一步增加R&D投入,加强与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在地转化,真正将教育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成生产力优势。

第二,引贤引能,形成中国西部的人才高地。创新和科技的提高主要依靠高水平人才,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人为基本单元。成都市应尽快落实人才补贴政策,优先着力推进《引进培育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实施办法》以及《鼓励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办法》,使高级科技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愿意落地成都,更愿意长期居住在成都,真正为成都的发展贡献持久的生产力。除了瞄准国内,更要立足全球,稳步推进《鼓励引进外国人才实施办法》,在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时,注重突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国际化社区特点,彰显成都天府文化的包容性。

第三,文创融合,引领中国西部的文旅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开创针对旅客定制的动漫制作、创意设计以及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品。着力推进“熊猫星球”、博物馆群、“天府文化中心”等重大文旅项目。在宣传效应上注重发挥新媒体在城市宣传中的优势,发掘“网红店”“网红景区”的特色,突出天府文化定位。从传统旅游宣传中的“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到“网红”世界中的“一座看了就想来的城市”。

第四,追求卓越,建设中国西部的信息中心。加速建设5G网络,聚焦5G网络十大重点工程,通过5G网络的领先优势将产业资源聚集于成都。并与更多相关高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比如自动驾驶、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等信息基础设施,打通同城化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不能“关起门来过日子”,要重视协同发展,辐射带动经济圈其他城市发展。与重庆市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在成渝地区的布局,共同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共同提升区域整体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李丁,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巩阅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成都日报,2020年4月1日


地址:四川成都温江柳台大道555号格致楼 邮编:611130(柳林校区)电话:028-87092562

四川成都光华村街55号 邮编:610074(光华校区)

西南财经大学 版权所有 Webmaster@swufe.edu.cn  

  • 扫一扫关注我们